近期,我看了電視劇《護寶尋蹤》,劇中緊張刺激的情節和文物守護者堅定的信念,深深觸動了我。熒屏上,文物工作者以血肉之軀擋在國寶與利益之間;熒屏外,我的家鄉韓城——這座被司馬遷稱為“龍門”的古城,同樣有一群人在暗夜中擎起文明的火把。這一刻,虛構與真實重疊,光影與山河共鳴,讓我忽然讀懂了“守護”二字真正的重量。
韓城不是劇情里的布景,而是一部活著的史詩。司馬遷祠的飛檐上,仍懸著“史筆昭日月”的浩蕩長風;梁帶村芮國遺址的青銅殘片,仍回響著西周禮樂的幽遠清音;韓城古城的青磚黛瓦間,仍氤氳著明清市井的煙火氣息。這些看似靜默的遺存,實則是時間與人心共同雕刻的密碼——它們讓“我們從哪里來”不再是一句抽象追問,而成為可以觸摸的溫度、可以呼吸的質感。
而守護,從來不是浪漫的獨白,而是漫長的負重前行。我見過梁帶村博物館的年輕研究員,在零下十攝氏度的庫房里用毛筆為一片碎玉“體檢”,睫毛上結著霜花;我見過古城文保所的工程師,為搶救一處瀕臨坍塌的影壁,跪在泥水中用雙手摸索木構的榫卯;我還見過退休的司馬遷祠管理員,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擦拭“太史公”的塑像,像為一位老友拂去風塵。他們或許沒有電視劇主角的光環,卻用日復一日的“瑣碎”,筑起文明最堅實的堤壩。
真正的挑戰,從來不是盜賊的繩索與鐵錘,而是時代的洪流本身。當推土機的轟鳴逼近古宅墻基,當商業霓虹欲染暗青磚縫,當“發展”與“保護”被粗暴地對立起來,韓城人用智慧給出了答案:古城墻遺址旁,新建的博物館以謙遜的姿態退后半米,讓出千年視野;芮國遺址上,數字技術復原的地下宮殿,讓沉睡的文明在光影中重生;甚至那些曾被廢棄的窯洞,也被改造為講述黃河故事的沉浸式劇場。原來,保護不是凍結時間,而是讓歷史與未來在同一時空里握手言和。
《護寶尋蹤》里有一句臺詞:“文物不會說話,但沉默本身就是吶喊。”韓城人聽懂了這吶喊——它是對文化根脈的眷戀,是對精神家園的守望。今天,當我們站在司馬遷祠的臺階上眺望黃河時,看到的不僅是“逝者如斯”的浩渺,更是文明長河“不舍晝夜”的堅韌。守護韓城,不僅是守護一座城,更是守護我們共同的身份記憶:讓未來的孩子仍能在這片土地上,辨認出祖先的指紋,聽見歷史的回聲。
于是,每一次巡夜、每一次修繕、每一次向游客輕聲講解,都成了與時間的莊嚴締約。我們守護的從來不是冰冷的器物,而是讓“中國”二字得以在血脈中滾燙流淌的密碼。當最后一縷夕陽掠過古城墻時,我仿佛看見千年前的星火沿著磚瓦的縫隙一路蜿蜒,直抵此刻——而我們,正是被這星火選中的守夜人。(公輔中心 王忠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