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建廠以來,陜鋼集團漢鋼公司以綠色為發展底色,將生態理念植入鋼鐵基因。但更令人驚嘆的是,近年公司在綠化投入資金遞減的情況下,廠區景觀效果卻持續提升——春櫻夏荷、秋桂冬梅,60萬平方米的綠意中,一幅“低成本高顏值”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。而在這片綠意之上,一種“工業+旅游”的新模式蓬勃生長,讓這座鋼城蝶變為陜南工業旅游的璀璨明珠。
綠色進化論:從重金投入到智慧精耕的綠化革命
時間回溯至建廠初期,漢鋼公司在綠化領域可謂“重金布局”。投資引入專業園林團隊,以系統性思維構建生態骨架。設計團隊創新采用“喬木+球體+灌木+花草”立體配置模式,讓不同區域煥發獨特綠意,主干道沿線挺立香樟、銀杏等喬木,與紅葉石楠球、海桐球交相輝映;鐵前區域種植枇杷、雪松等抗逆性強的滯塵植物,形成生態屏障;鋼后區域以高大法桐搭配櫻花、紫薇,實現降噪與景觀雙贏,至2015年,廠區已初現“三季有花、四季常綠”的格局,但這僅是綠色長征的第一步。
隨著綠化體系成熟,漢鋼轉向“精準滴灌”式管理,投入逐年遞減而效果持續躍升。近年通過三項策略實現“少花錢、辦美事”,一是自主建設苗圃,自2019年開始就利用自有苗木增綠補綠擴綠,不再采購苗木實施綠化,僅此一項為公司減少成本約百余萬元,二是義務科學養護,建立責任到班組的綠化苗木管理機制,每片綠化區域專屬“管家”,成活率達98%以上,既降低外委勞務費用,又節約補種成本;三是生態循環,利用處理后的中水灌溉,把修剪后的枝葉處理成肥料,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,又降低綠化養護成本。如今穿行廠區,櫻花大道落英繽紛,月季花墻燦若云霞,更有枇杷、石榴綴滿枝頭。
經過多年的努力,公司先后被獲評為“省市縣園林式單位”和“全國冶金企業綠化先進單位”稱號,綠化革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,為后續建設更美的漢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工業旅游崛起:從鋼鐵熔爐到國家AAA級景區的華麗轉身
在綠意最濃處,漢鋼的工業旅游戰略悄然生根。2019年,當“國家AAA級旅游景區”的牌匾懸掛于廠區大門時,標志著陜南首個工業旅游標桿的誕生。榮譽背后,是漢鋼對“綠色工業”價值的深度挖掘。
六大核心景點構筑科普矩陣。依托生產實景,打造出中央水處理中心、中和料場、煉鐵高爐、煉鋼、軋鋼生產線等參觀點。游客沿5000米旅游參觀通道,可全景觀摩“鋼鐵煉成記”。
研學課程釋放教育動能。精心編制了三部極具景區特色的研學課程,一是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”,學生通過在游客中心觀看鋼鐵冶煉的動畫短片,現場參觀燒結、煉鐵、煉鋼、軋鋼工藝流程,清楚的明白鋼鐵冶煉的原理;二是“鋼鐵與安全”,通過學習和現場實踐講解的方式,針對中小學生開展安全教育培訓,大大提升中小學生的安全意識;三是“鋼鐵與生活”,讓學生們了解到鋼鐵產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,拉近與鋼鐵之間的距離,增強對民族工業的熱情與信心。
數字賦能沉浸體驗。建成智慧管控中心,以大數據動態分析碳排放;依托公司網站,開辟了工業旅游專欄,游客可實景觀摩工業旅游景區,打造“線上+線下”融合體驗。
工業旅游的勃興帶來豐厚回報。開通工業旅游線路至今累計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,獲評“陜西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”漢中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”“陜西省科普教育基地”等稱號。更聯動勉縣武侯祠、諸葛古鎮等景區,成為漢中旅游鏈上的重要一環,實現了“工廠景區化、區域聯動化”的產業升級。
夕陽西下,一群系著紅領巾的學生走出軋鋼中厚板車間,嘰嘰喳喳討論著剛才看到的“火紅鋼龍”。帶隊的老師翻看著研學手冊上“鋼鐵與生活”的課程筆記,笑道:“這下孩子們該明白,連鉛筆盒里都有鋼鐵的智慧。”
而在廠區北大門,新落成的景觀公園里,木棧橋橫跨人工河,文化墻映著粼粼波光。幾位下班的工人坐在廊架下閑聊,手邊是在廠區果園采摘的石榴——這抹甜意,正源自十三年前栽下的幼苗。
從“資金換綠”到“技術生綠”,從“工廠”到“花園”,漢鋼以60萬平方米的綠意書寫了鋼與花的共生哲學。當“禹龍”鋼材載著綠色基因駛向遠方,這座鋼城的故事仍在續寫,漢鋼的綠色發展之路,永遠通向更美的下一站。(內保服務中心 李翔)